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620字。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语文)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试卷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éi)    披露(lòu)    倒胃口(dǎo)    敛声屏气(bǐng)
  B.草窠(kē)     沏茶(qì)     刹那间(chà)    解甲归田(jiě)
  C.瞥见(piē)    舵手(duò)    模样儿(mó)     游目骋怀(chěng)
  D.偌大(ruò)    咀嚼(jué)    颤巍巍(chàn)    提纲挈领(x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泄密  和事老  斐然成章  毕其功于一役  B.部署  影碟机  义愤填膺  事实胜于雄辨
  C.惦量  亲和力  绿树成阴  有志者事竟成  D.蜂拥  传声筒  跚跚来迟  不登大雅之堂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讲话中,温总理说:“‘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在世界上做一个负责任、有信誉、有影响的国家,从不分国家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
  B.随着想象的丰富与贫乏,红叶都会在脑海中幻化——简单的,幻化为猎猎红旗、熊熊烈火,复杂的,幻化为灿灿霞光、勃勃杜鹃。
  C.我眯着眼看看闪着毒舌的太阳,心里安慰自己:歇歇就走,然后就从老张头堆满烟、酒、食盐等乱七八糟的货架上拿了一本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D.B.2010年11月10日,京沪高铁先导段率先完成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电力“四电集成”施工,展开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工作。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著名作曲家谭盾的《乐队剧场系列Ⅱ》音乐声中,中国舞者用极其艺术的方式,让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人们仿佛莅临古老的年代。
  B.作为育人德才的圣地,学校既要有校园书香,又要有校园歌声,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熏陶和启迪,感受到愉悦和快乐。
  C.有关春晓油气田的开发问题,中国外交部曾多次表示,中方有关油气开发作业是在中国近海大陆架上进行的正当开发活动,无可厚非。
  D.临沂需要自己的文化特色,需要市民之间相敬如宾的素质涵养,需要一切原本属于临沂,在临沂这片大地上孕育而生的事物……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动物园全面清理各类动物表演项目,坚决取缔和禁止有悖动物园公益性质的行为。
  B.人们从郭明义身上,不仅看到了雷锋精神,同时还看到了时代的呼声,更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C.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预计5年后建成,“嫦娥三号”有望在2013年落月探测90天,落月点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广寒宫”。
  D.三峡工程实现175米蓄水后,可最大限度地满足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居民供水,促进沿岸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