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课外阅读
一、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 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词的知识
词是诗歌的一种,以抒情为主,是曲子词的简称,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的句法长短不齐,所以也叫长短句。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永遇乐”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为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以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的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或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念奴桥·赤壁怀古》。过去一般把词调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五十八字以内的词调叫小令,九十字以内的叫中调,九十一个字以上的叫长调。在结构上,中调和长调一般都分上下两部分,叫上下阕或上下片。
前人以词为宋代的代表文学,是因为宋词在艺术上表现了更多的特色和独特的时代风格。宋词最初承晚唐五代婉约绮丽的词风,柳永是词的革新者。他在小令外,创制了慢词的形式,并且尝试过适用于慢词的多种表现手法。他的词不止写闺情,还有羁旅、城市风光、小市民生活等内容。稍后出现了另一个革新家苏轼。他用词反映广阔的生活面,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走出“花间”,走向人间:形式上,吸收散文、唐诗、口语入词,并以声律服从内容,不肯剪裁内容以就音律;风格上,在婉约词家之外创立了豪放雄健的词风和清逸洒脱的词境。到了南宋,时代矛盾和政治斗争使词容纳了爱国的内容,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思想火花,赢得了诗歌新的生命,辛弃疾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两宋词家的最高水平。南宋前期的女词人李清照成就卓著。南宋中叶以后的词人姜夔,继续了典雅工丽之词风。
创造意境与抒情是词的两大特色。无论写景、述志、论事或描绘细微的感情和情绪,都以创造具体的形象和意境为好。词的形象和意境使词增添了艺术魄力和光彩。凡难状之景、难述之情,难描之物,难诉之言,都能通过形象和意境更好地表达出来。词的篇幅虽然短小,内容虽然大多狭窄,但是它的艺术成就,此起诗、赋、散文、毫无逊色。我们读词,主要也正为了艺术借鉴。了解词的语言文字之美,形象、意境之深,结构的转折呼应,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对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我们学习本课的七首词,一方面可以了解词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就是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同学们应在品味这些词的抒情形象和所创造的意境上多下功夫。
或:
有关词的知识: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 " 长短句 " 、" 诗余 " 、" 曲 " 、 " 曲子词 " 、 " 曲词 " 、 " 乐府 " 、 " 乐章 " 、 " 歌词 " 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 58 字以内)、中调( 59 字至 90 字)和长调( 91 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 " 单词 " ,二段的叫 " 双调 " ,三段的叫 " 三叠 " ,四段的叫 " 四叠 " 。词的段落叫 " 阕 " 或 " 片 " ,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 " 过片 "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 换头 " 或 " 过变 "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 " 填词 " 或 " 依声填词 " ,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 " 自度曲 " ,《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 " 令 " 、 " 引 " 、 " 近 " 、 " 慢 " 的分别, " 令 " 即小令, " 引 " 是正歌之前引歌, " 近 " 又称 " 近拍 " ,相当于 " 引 " , "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二、诗歌诵读技巧:
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两韵一换 ao~ ong~ ai~ ou
虞美人
春花秋月 / 何时了?往事 / 知多少。小楼昨夜 / 又东风,故国 / 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 / 应犹在,只是 / 朱颜改。问君能有 / 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
意读,总理内容与形式:
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