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0字。
《陌上桑》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课,学生经过初中一个学期的学习,应该已经初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因此,规定这样的课堂教学起点是可能达到的: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本诗,力求尽量弄懂诗句的含义,将没有弄懂的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课前印发关于乐府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阅读,初步了解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为”“自”“名”“谢”“一何”等文言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弄清楚全诗是以什么为线索、用了什么手法塑造罗敷形象的。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本诗韵味。
2.弄清楚本诗在描写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怎样理解本诗的线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预习情况:
调查课前自读的情况,选三位同学朗读,每人朗读一段,教师矫正相关读音,指导朗读,强调节奏、强弱、韵律。
结合矫正的有关读音,重点考查学生对“积累”部分第二题的预习情况。
教师范读全诗,请学生在课文上做相应的标记,并筛选还不懂的诗句,准备课堂提问。
2.全体齐读全诗,教师巡视检查整体预习情况。
二、赏析课文
1.提问:哪位同学能概括这首诗的基本情节?
明确:古代一位叫罗敷的美女言辞拒绝了使君要霸占自己的无耻要求。
2.提问:使君为什么要霸占罗敷?
明确:一方面是有权有势者的无耻贪欲,一方面是罗敷无与伦比的美丽。
3.提问:罗敷到底有多美丽?对罗敷的美丽,使君之外的人们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第一段)“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古老的东方故事的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此种形式常见于民间歌谣,本诗就是一首汉乐府(结合课前引发的资料扼要介绍汉乐府)。
罗敷长得有多美,开篇只用一个“好”字,好在何处还得从后文中细品。因“罗敷喜蚕桑”,经常“采桑城南隅”,这也是对罗敷勤劳品质的介绍,但不是这一段的重点。出门采桑的罗敷是流光溢彩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是她采桑的工具,很是华贵;“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她的发式装扮,很是讲究;“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她的服饰,很是艳丽。此处的美人之美,就美在外在服饰。
罗敷的眉目唇齿到底有多美?诗中无一言及其容貌。“行者见罗敷”四句,是将看罗敷者尽情描写,侧面烘托出美人之容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处出现的观罗敷者,是“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其表现又各有不同,细节处更有值得探讨之处。行者“下担捋髭须”,借休息之名,陶然于罗敷的美丽;少年“脱帽著头”,借整理衣冠以求得罗敷的青睐;耕者与锄者就显得更为质朴简单,忘记了手边的活计,更有趣的是,“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之说,更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可以说这是对人性中“好色”部分的善意嘲讽,诙谐幽默。罗敷多美?任读者根据心中美人的标准去想象,去对号入座。
这么多“观者”面对罗敷的美丽,是欣赏、垂青、艳羡,甚至心猿意马,却都是“发乎情,止乎礼”,没有越过底线。
板书:第一段,容貌美(侧面描写)
4.提问:使君是怎样对待罗敷的,罗敷是怎样回应使君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