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7800字。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11-2012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积累与阅读(44分)
  1、名句默写(10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                      ,孤舟一系故园心。
  (4)、千载琵琶作胡语,                     
  (5)、千呼万唤始出来,                      。
  (6)、                      ?杜鹃啼血猿哀鸣。
  (7)、此情可待成追忆,                      。
  (8)、如何四纪为天子,                     。
  (9)、                      ,善假于物也。
  (10)故不积跬步,                      。
  2、下列有关诗句节奏的划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主张性善论;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8题(共21分)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数罟不入洿池(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
  C. 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
  D. 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  )
  4.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 河东凶亦然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C.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水为之,而寒于水
  5 . 下列划横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C.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 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B. (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 (乙)文,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8.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9、10题(4分)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从内容上看,这首七言律诗的前两联重在___________,后两联重在___________。(1分)
  10. 颈联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有人说这里有八苦,请你写出其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