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0个字。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主备人:许梅琴课型:新授审核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案部分 教学活动和思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歌。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朗读品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课文3遍,标上节数。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布衣、少陵野老,有《杜工部集》。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遂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反映战乱的组诗。他的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本文选自《杜工部诗》。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誉,又被称为“诗圣”。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3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歌行体,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4.了解时代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是这场动乱的亲历者和受害者,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丢官坐牢,757年他冒死出逃,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举家从中原出发,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一间茅屋栖身。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临时居所被毁,一家人在凄风冷雨中忍饥挨冻,度过了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痛心、无奈、悲愤,一位曾经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豪言壮语,满怀理想、满腹才华的诗人,却落得如此境地。正是在这样穷困潦倒的艰难处境下,杜甫长夜难眠,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伟大诗篇。
5. 给加粗字注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怒号三重茅长林梢飘转
丧乱广厦俄顷大庇见此屋
挂罥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
6.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找出你不懂的字词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