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80个字。
愚公移山
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飞速发展的,还要不要发扬愚公的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常识简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箕畚()始龀()穷匮()高万仞()
孀妻()智叟()一厝()荷担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常识介绍
(1)作家作品: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四.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录音,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自读课文,(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5.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明确】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