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主体价值 培养健全人格
——浅析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策略
南通市小海初级中学 季春华
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从它的起源看,母语教育就是语言教育,是语言运用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教育,因此,语文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诸种语文能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但语言又是思想的外壳,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人格教育的意识。那么,在语文教育中该如何落实呢?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学习。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对学生的错误、失败采取宽容的态度。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勇于承认并善于采纳学生正确的观点。只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