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00字。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一、感受律诗的音韵美,学会读懂并初步鉴赏写景抒情诗和咏史怀古诗。
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察理解杜甫忧愤国事的情怀。
学法指导:诵读法、研讨法
【知识链接】
1、诗人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家”,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居住。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事件里,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背景下写成的。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许多奇迹,有些史册人物的故事深入民气,千古传播。《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奇迹,追思史册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流落、功业无成的慨叹。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给下列字注音
凋伤( ) 萧森( ) 塞上( ) 暮砧( )
孤舟一系( )
2、读出节奏,在书上划出各句诗的节拍
3、读懂大意,用诗化的语言写出诗中各句的意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