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61张。有教学案,约8800个字。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二语文备课组教案
  课题 专题•鸟主备人  夏雨编号
  教学目标(幻灯片2)
  1.通过学习《专题•鸟》,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3.通过阅读鸟的诗文,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4.谈鸟时,围绕课文提出的四个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5.通读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鸟的诗文,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两个黄鹂鸣翠绿,一行白鹭上青天。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走进大自然,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无不触动着历代文人的诗情、豪情;走进鸟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更触动我们关爱自然,保护鸟类的侠骨丹心。在春天步履匆匆的走过时,留下了同学们探寻的足迹。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专题•鸟》。
  二、观鸟——欣赏其美。
  阅读一组“鸟”的图片,思考:(1)观鸟的目的是什么?(2)观鸟的时间是什么?(3)观鸟有哪些内容?
  (幻灯片11)
  过渡语:感受了一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鸟的视觉盛宴,更让我们喜欢鸟,亲近鸟,做鸟的朋友,就让我们一起歌咏鸟。
  三、咏鸟——体会其情。
  (一)学习古诗《闻雁》。(幻灯片16)
  1.作者简介: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783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2.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3.阅读全诗,思考问题:
  (1)“故园渺何处?”采用何种修辞?句中“故园”指什么?“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设问。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思乡之情不言而明。)
  (2)“归思方悠哉。”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直抒胸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3)“淮南秋雨夜”一句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地点和季节。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秋雨,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衬托诗人的归思之情。
  (4)“高斋闻雁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思乡之情。解析: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中,历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4.总结:(1)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归思”和“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2)全诗意境高古澹远,语言质朴自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