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980个字。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教案
一 格律诗八首……………………………1
二 宋词二首……………………………41
三 现代诗歌二首………………………53
四 给女儿的信…………………………73
五 家书…………………………………85
六 孔乙己………………………………96
七 范进中举……………………………116
八 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
——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32
九 论趣…………………………………141
一○ 谈作文……………………………161
一一 做人与处世………………………171
一二 短文二篇…………………………181
一三 老人与海…………………………192
一四 沉寂的雪原………………………200
一五 《老子》二章………………………213
一六 《论语》九则………………………220
一七 邹忌讽齐王纳谏…………………234
一八 毛遂自荐…………………………244
一九 桃花源记…………………………255
二○ 传•序•书•箴四篇……………266
一 格律诗八首
(一)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风采。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自由发言:读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3.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应当于此时写就。
4.名句研读。
(1)你能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2)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用“生”和“入”有什么妙处吗?
“生”和“入”二字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的。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5.主题研读。
这首诗中哪几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