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
  近8万字,内容含以下五大专题。
                    (厦门双十 陆敏)
(一)理解与阐释
(二)筛选与整合
(三)分析与概括
(四)推断和想象
(五)鉴赏与评价价                                       
专题一 理解与阐释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窍门点击
先谈理解。
具体地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
①理解能提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②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理解内涵较为丰富深刻的句子;
④理解形象而又含蓄婉转的句子。
对这些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与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
所谓“表里参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前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推衍的特点,来实现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而这些,只有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方法,才能给予确切的解读。
再谈阐释。
与阐释相关的是语言转换。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表述题中,如何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也是语言转换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在解题训练中加强“语言转换”能力的训练。
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
①题干中命题者的语言,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答的依据;
②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
③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这三个方面:①具体的能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能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而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以文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①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这是“同义互解”。
②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③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这是“宾主互解”。
④还有“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如果推衍开来,还有许多“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再依据命题的意图和答题的要求进行语言转换,做出符合命题意图的回答并不困难。

范例解剖
例1(2004年福建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节选原文第一、二段)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7.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
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
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
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
【解析】
此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只要细读原文第一段,就可以明确以下两点:(1)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能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2)当停止射频脉冲时,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所吸收的能量。
根据“前后勾联”的方法我们参看文本第二段的前三句:“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的叙述。由此可知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及“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等与无线电射频脉冲无关,A、B两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另外,“释放能量”是在“停止射频脉冲”之后,而不是如B项所说的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的“同时”。
再看D项。根据文本第一段,能量的变化虽然与“无线电射频脉冲”的运行与停止有关,但发出射电信号和释放能量的是“氢原子核”而不是“射频脉冲”。因此D项中的“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C

例2(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节选原文第三、四段)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center][/cente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