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50字。

  《斑纹》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想
  《斑纹》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的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文本研习是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教材第41页的“写作指导”中有这样一段话:“专题所收入的全部是说明文。这些文章可分三类……一类是文艺性说明文。是用文艺笔调或形式写成的说明文。它的写法颇多,可以调动各种写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让读者觉得活泼有趣,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可见文艺性说明文是教材对《斑纹》的定位,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是教材对学习本文的效果预期。但本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艺性说明文,她是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的。
  鉴于此,我认为学习本文应抓住三个关键词:科学、文学、哲理,侧重带领学生体会欣赏本文知识性、文学性与哲理性的交融,在速读时圈点勾画;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当代文坛力将周晓枫用“她心底的温存”为我们奉上了《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今天我们一起研习其中的绚丽篇章《斑纹》,探寻她是如何为我们掀开了“奇异的自然”的一角神秘面纱的。
  初读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二、 文本研习
  (一)整体把握,寻觅斑纹
  文题如文眼,先让我们快速浏览,聚焦斑纹,画出文中直接写斑纹的语句,看看有什么样的发现。
  明确:
  1节: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
  6至7节:我发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
  多数动物不像蓑鲉的兴趣那样折中,它们只选其一:要么斑纹,要么斑块,要么斑点。
  (蓑______________、鲑鱼、螺壳等)
  9节:斑马与老虎的斑纹相近——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
  10节:斑纹,对称设计。斑纹无处不在。(奶牛,毒蜂;纹身,疱疹;妊娠纹,抓痕刀伤)
  11节: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看似无痕的雪地上其实有着细碎的纹饰;春天的斑纹将再次浮现。
  12至14节:强调斑纹无处不在。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地球孤独的转动,布满黑色的古怪斑纹;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生活、地球、人)
  归纳概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