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30个字。
《背影》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导语:《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纪实性散文,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份的《文学周刊》上,它的发表使朱自清声誉鹊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看到从“工”字厅走出的朱自清,会情不自禁地向一年级新生介绍说:“瞧,他就是写《背影》的朱自清!”那时,朱自清因为他的《背影》而成了清华园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背影》究竟写了什么,何以有如此魅力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背影》这一课。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出不懂的字词。
(读完课文,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工作:)
生字:交卸(xiè)奔丧(sāng )差使(chāi )琐屑(xiè)颓唐(tuí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 )
生词:祸不单行——不幸的事连续发生。亏空——欠人钱物。
发之于外——把情绪表现出来。妥贴——合适,恰当。
师:我们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拦路虎”。那么,让我们再来通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哪一次?
生:本文四个地方写到“背影”,第一段写难忘“背影”,第六段两次写“背影”,结尾一段追忆“背影”,其中重点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问题二: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哪些动词?请在书上划出来,大声朗读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生:在书上划出“戴”、“穿”、“探”、“爬”、“攀”、“倾”等动词。
——这些动词逼真地刻画出父亲的“背影”形象。
师:问题三:课文中第二、三段写祖母去世及父亲失业的文字是多余记述吗?
生1:不多余。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是为刻画父亲爱子情深的形象作铺垫。父亲在精神打击、经济拮据的双重困境中,对儿子照顾还那样细心,这就更使儿子感动。
生2:作者写这两段并不是有意要作铺垫,只是客观地记述当时的事实罢了。这两段是后面“车站送别”的背景和原因,必须写。要是没有父子同时奔丧回家,同时起身北上,哪来的“浦口送别”?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本文的二、三段或许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只是出于叙事的需要写上了。但客观上对送别场面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作用。
问题四:你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文路吗?
生:开头先点出“背影”;中间再回忆几年前父亲送我的前因后果,并仔细描画出送别时父亲的“背影”;最后又回到现实,叙述写作的起因,追忆父亲的“背影”。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把课文的文路用图表示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