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10个字。
背影
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背影》。(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琐屑()
赋闲()妥帖() 踌躇()栅栏()颓唐()交卸()
亏空()迂腐()晶莹()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请找出文章中能表现这篇散文写作背景的相关语句。
【明确】《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
2.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
【明确】这篇课文一共四次提到背影: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最后一段,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