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训练题<br>
·知识构建·<br>
1.写作背景<br>
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都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残部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即从此开始,直至勾践灭吴。<br>
2.关于《国语》<br>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记载了周穆王五十二年(前990年)到周贞定五十六年(前453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作者不详,相传是( ),如《汉书·司马迁传》有“左丘失明,阙有《国语》”语。《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其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其文字质朴简练,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br>
3.常识集锦<br>
庙:旧时剥削阶级为维护族权,神权统治而建造的奉祀祖先神佛等的处所。如宗庙、土<br>
地庙、龙王庙等。又特指王宫的前殿,故以“庙”和“庙堂”代( ),如“居庙堂之高<br>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 )<br>
4.基础指要<br>
(1)古今异义<br>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古:尊称,如孔子,孟子,老子。今:常用于人的通称,或专称<br>
儿子。)<br>
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今:下达的命令。)<br>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br>
十年不收于国(古:国内的人民。今:国家)<br>
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古:原野之中。今:中原地区)<br>
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br>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今:前往。)<br>
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今:劝说。)<br>
(2)一词多义<br>
子 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嫡子)<br>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br>
丈夫 丈夫二十不娶(男子)<br>
生丈夫(男孩)<br>
(3)典型句式<br>
勾践说于国人曰:介宾短语后置,向国人解释说<br>
四方之士来者:定语后置句,前来投奔的四面八方的豪杰<br>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有什么迟的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