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计15139字,含基础知识和延伸拓展(历史天空、趣味链接和课文用材)等内容,对高三复习颇具指导意义。
高一册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梳理和延伸拓展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   施仁港
一、课文悟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附:课文第一段后被删除的原文(三段)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彻声闻于天王:声音直达吴王。彻,达。天王,指吴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意思是说,越王的军队,不值得您再来讨伐了。师徒,指军队。辱,谦词〕,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赂君之辱:意思是说,奉献给国君,酬谢国君的辱临。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勾践女女于王: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女于王,在王那里作女奴〕,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惟君左右之:任凭君的调遣〕。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系妻孥(nú):把妻子和儿女都拘囚起来。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效死〕,乃必有偶〔乃必有偶:意思是说,知道不免于死,拼命战斗,一人必有两人之用。偶,两个〕,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事君:伺候君王。这是婉辞,意思是说,与夫差作战〕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这些人,不如得到越国。“与其……宁……”,表示在二者之中有所选择的时候,舍其前者,取其后者〕,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被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三江:说法不一,一说指吴江(吴淞江)、钱塘江和浦阳江。一说指岷江、松江(吴淞江)和钱塘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上党之国:指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虽悔之,亦无及已: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已,同“矣”〕。”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太宰(pǐ):即伯,太宰为官名,吴国大臣〕,曰:“子苟〔苟:如果,假如〕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谏曰:“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成而去之:达成协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