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10字。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及反思
刘春文:第三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
课堂回放
一、闲话中秋,引出课题
(课前播放邓丽君版的《水调歌头》,渲染气氛。)
师:大家知道即将到来的9月30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中秋节。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与中秋有关的礼物。大家能说几句与中秋有关的诗句作为我们初次见面的礼物吗?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位同学的诗句出自哪里呢?
生:《水调歌头》。(屏幕出示,引出课题。)
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但是苏轼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词的呢?
二、借助背景,了解小序
在走进词之前,大家试着想想,此种可能会写些什么呢?
生1:仙宫。
生2:嫦娥。
生3:吴刚伐桂。
师:这是仙界啊。
生4:抒情。
生5:老酒。
师:不错,有酒会有什么呢?
生:人。
师:人在喝酒,意境不错。词是抒情的,词中有人,读词眼前就会呈现一个画面。(教师板书:画、人、情)
师:大家觉得这三者中我们先从哪里讲起?
生:画。
师:好,那就从“画”入手。下面请大家朗读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一幅画?你从哪里发现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教师读题目、小序;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学生读,教师乘机在黑板上板书“阙”。)
师:读完全词,大家请看黑板上这字读什么?
生:阙què。
师:请组词。
生:宫阙。
师:还有一字也读què,板书“阕”。可以组词为“上阕”“下阕”。词可以分上下两阕,或者上下片,一般不说第一段第二段。(随文落实生字难词,还有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师:苏轼当时又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背景资料(教师朗读)。
(出示并朗诵背景资料: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此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师:大家看哪里暗示了这个背景?
生:小序。
师:不错。可见这里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交代了写本词的原因与背景。
三、想象画面,寻句印证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教师乘机落实学生读错的字“绮”qǐ,并引领学生对“绮户”的理解。)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提示从小序去找。
生:从“丙辰中秋”可以读出,这是一个天上挂着满月的中秋夜。
四、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可以发挥想象试着再纸上勾勒眼前的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