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小题,约9530字。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Ⅰ卷28分,第Ⅱ卷92分。客观试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试题分别写在答题纸和作文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分别交上来。
  第Ⅰ卷(选择题28分)
  一、(16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簪笏(hù)草芥(jiè)泠然(lǐng)鹤汀凫渚(fú)
  B.险衅(pàn)熹微(xǐ)盘桓(huán)北海虽赊(shē)
  C.傩送(nuó)拔擢(zhuó)晦朔(shuò)彤云密布(tóng)
  D.赍发(jī)舂粮(chōng)央浼(měi)太子洗马(x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迤逦尴尬怂恿茶峒处涸辙五尺之僮
  B.祈祷讥诮流憩耘耔俯雕甍皇天厚土
  C.鲲鹏溯风韶光殒首抟扶摇敛裳消逝
  D.壶觞翼轸优渥酒撰眄庭柯命途多舛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之二虫又何知感吾生之行休
  B.将有事于西畴奉晨昏于万里
  C.以五百岁为春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木欣欣以向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杜甫的“王杨卢骆当时体”中的“王杨卢骆”即指他们,亦称“初唐四杰”。
  B.《陈情表》选自《文选》,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又称《文选》。
  C.《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又称《道德经》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陶渊明,名潜,自称五柳先生先生,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张教官对同事感叹道:“刚入狱的小刘其实心地非常善良,为人处事非常仗义,真是孺子可教。”
  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作为“悲剧”一词的谐音,“杯具”以一种物性、日常、戏谑和黑色幽默的方式,说出了新生代对于人生的悲观主义看法,以反讽的方式勾勒出民众集体苦闷的阴郁轮廓
  C.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D.创造力实际上是民族实力的轴心,但是我们的创造力在严重衰退,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山寨版国家,绝大多数依靠复制、模仿和抄袭的伪劣产品,获得经济奇迹。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________给摇曳的小草挡住,就生出几缕与波纹直交的浪痕,相互交错着。
  ①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 ②有的尚未插秧 ③田里面积水盈盈 
  ④微风吹过,波纹如绉 ⑤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水面 
  ⑥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A.④②⑤⑥①③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⑤②⑥①③④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悦亲戚之情话②屈贾谊于长沙③则刘病日笃④襟三江而带五湖湖
  ⑤四美具,二难并⑥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⑦俊采星驰⑧目吴会于云间
  ⑨携幼入室⑩川泽纡其骇瞩
  A.①②|③⑦|④⑩|⑤⑨|⑥⑧
  B.①④|②⑩|③⑦|⑤⑨|⑥⑧
  C.①②|③⑤|④⑩|⑥⑦|⑧⑨
  D.①④|②⑩|③⑤|⑥⑦|⑧⑨
  二、(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2012年4月《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9.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C.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10.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C.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应因人而异,有时间多读,没时间应精读。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三、(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令于兽门馆读书。 
  入隋,为长安令,数条上便宜。后为王世充太子太保,与豆卢行褒戍襄阳。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杀之。
  洛阳平,世长始与豆卢行褒归,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禽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且武功旧人,乱离以来,死亡略尽,唯臣得见太平。若杀之,是绝其类。”帝笑释之。授玉山屯监。与语平生,调之曰:“卿自谓佞邪,直邪?”对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