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90个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老王》说课稿
  保康县实验中学赵燕
  一、教学理念与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是负载在语文工具性基础上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第一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的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优化这个过程,可以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八年级学生,喜说不喜读,善听不善写;对于新教材,他们学习热情有余而方法不足,对文本的阅读有待规范和指导;加之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时间少了,关注生活的空间小了,对爱的体验不足,对他人的体贴不够,他们无法理解那些仅以一个馒头一瓶茶水为午餐的农民工的艰辛,甚至对蜷缩在街边墙角的弱势群体熟视无睹……凡此种种,教育何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回归生活,关注时代境遇,给孩子们点亮一盏心灵的明灯,才会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小人物——老王。他虽然穷苦,但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一个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杨绛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遭遇、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鲜明地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让我们的心灵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文章语言看似平淡,实则隽永含蓄,耐人寻味,实乃一曲“爱的赞歌”。
  结合单元学习目标“陶冶学生情操”和“熟读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这样确定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杨绛及本文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镶嵌”、“愧怍”等词语的含义,通过具体事件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合作、反复品读、拓展延伸等环节,领会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老王的善良,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
  其中反复品读并揣摩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是教学重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而培养学生爱心是教学难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