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2张。有教学设计,约4000个字。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中信洪石学校廖忠会
  《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
  第四学段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人物,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小说题材的具体特征,初中阶段小说的基本目标为:
  1、 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小说,
  2、 复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3、 找出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
  4、 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5、 找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6、 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
  7、 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经验,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义。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内容都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少年时代。题材都是小说。选编目的是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单元教学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孤独之旅》是一篇选自曹文轩小说《草房子》的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片段。课文阅读提示中这样写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感受吗?”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孤独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对照杜小康成长中的孤独,准备中考过程中的所谓孤独又算得了什么,昂扬精神,在所谓的孤独中成长,那又何乐而不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