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学习动机
求是中学 王仙娇
内容提要:
本文在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正确的竞争观,及竞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的积极意义,指出学生在一定的竞赛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成就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一点是与“成功教育”、“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本文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提出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确立不同的竞争方式。并在每一种模式中实施“小步发展”、“分层递进”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不断接近竞赛的参照标准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制能力、自立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逐步肯定自身的优点、习惯、态度,最终得以形成一个较高的知识和能力系统。
本文还论述了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教师的鼓励性评价,竞争目标的难度,竞争次数的量度等问题,明确了适度竞争的积极效果,它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坚韧的耐力,最终达到竞争的目的:暨使学生成为一个面对困难和挑战,有健康的竞争意识,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有充沛的学习热情的人。
关键词:竞争、内部动机、需要层次论、学习态度、鼓励性评价
1990年,华东师大时蓉华教授做了一个实验:一部分是采用单因子轮组实验法,比较两组儿童在竞赛与不竞赛两种不同条件下,解答应用题的成绩;另一部分采用重复练习法,比较儿童在激发动机前后计算练习的成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竞赛情境下,其错误率都比对照作业要少,且应用题难度大,两者的差距也越大。所以动机能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综合启示是:在各种社会生活(当然包括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激发人的动机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而竞赛则有助于动机的开发。
其实这个道理在过去多子女家庭中,已为许多家长所知并采用,只是他们还没有想到这实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罢了。例如某个孩子吃饭慢,就会要叫他和兄弟姐妹中吃得快的比赛等。记得有位老师,班中有几个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在数学竞赛中获奖,有的在外语竞赛中获奖,可是有一个学生虽然聪明,但聪明没用到学习上,期中考试竟是四盏“红灯”高挂。老师带点轻蔑地告诉学生:“我看你啊,是不可能像他们的了。”就这么一句话,实际上将这个学生推入了和他的同学们的竞赛中,并对之作出了否定性的预测。这引发了他的极大的自尊,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智力正常的、各方面平等的人,怎能败在他们的手下?于是有了与同学一决高低的竞赛决心,他的学习动机猛地加强,居然在短时间内,不仅考试及格,期末还发挥特佳。
那么,怎么来看待竞争呢?
一、确立竞争对象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它是实际引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一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功,这种竞争姿态下的倾向比平时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