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40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渑池县第二初级中学
  孟卫东
  2010年10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诗歌的内涵。
   3、理解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诗歌的内涵。
   2、理解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春望》、《望岳》、《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展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解题:“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1.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茅屋”---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一个栖身之所.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不料两年后的一个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面对战乱,面对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境况,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 读领风骚----引导学生诵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课文.(出示字词)
   ﹝2﹞播放媒体中名家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饱含的感情,理解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它学生仔细听,然后指出朗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
   ﹝4﹞让学生齐读课文.(要读的准确、流畅、有感情)
  4. 引导学生品读赏析古诗.
  ﹝1﹞先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翻译古诗的大意,然后说出,其它学生仔细听,有不正确的地方指出来。
  ﹝2﹞课文翻译:
 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