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音乐
【学前导引】
同学们对“音乐”这一概念恐怕都不陌生,我们平时也会接触一些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欣赏音乐作品,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我们接触的音乐一般都是由人来创作完成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能创作、演奏音乐以外,还有没有别的音乐?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文章中含蓄深刻的语句。
3.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字词储备
慰藉(jiè):安慰。
水蛭(zhì):蛭纲动物,体狭长而扁,后端稍阔,黑绿色。生活在池沼或水田中,吸食人畜的血液。
戛(jiá)然: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蚋(ruì):一种昆虫。
湮(yān)没:埋没。
熵(shānɡ):科学名词。用以表示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说明其可能出现的程度。
·课文剖析
1.内容结构梳理
本文介绍的是生物界的生物用各种方式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出关于“动物的音乐”这一话题。作者由通讯联想到音乐,由人的音乐联想动物的“音乐”。
第二部分(3~14),介绍各种动物发出的不同的“音乐”。作者分别介绍了白蚁、蝙蝠、草原松鸡、兔子、老鼠、啄木鸟、小甲虫、鱼类、猩猩、响尾蛇、乌龟、短吻鳄、鸟类、歌鸲、蟋蟀、蚯蚓、鲸鱼等等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发声的方法、发声的器官等。作者不愧是一名生物学家,他对各种动物研究很深入,介绍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第三部分(15~16),作者推测各种动物所发出的“音乐”的意义。
2.语言特色欣赏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是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色。
对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的介绍,本来是比较枯燥的,但在作者笔下,这些却是显得那么的生动形象,让人看后感觉妙趣横生。比如:“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默”一句,用了拟人的方法,将大自然和动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动物间用声音来互相交流的必要性。又如,“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