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690字。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国现当代诗歌为主,从语言文学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的趣味。
二、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过程与方法、能力与知识、情感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2、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今天,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老师朗诵
(三)背景简介(点明此时期国家命运再一次面临挑战,社会环境的复杂和混乱,中国革命举步维艰的现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毛泽东心系国家民族悲痛不已)
(四)学生齐读
(五)讨论分析环节(请几位同学起来谈谈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说明理由。老师点拨)
(六)整体把握
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情采飞扬,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也显示出他诗词艺术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上片:即目写景。
发端“独立寒秋”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寒秋”一语双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 字领起的七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倾倒。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看万山红
……
《雨巷》
[教学目标]: 1、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导入新课。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地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地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所谓江南,从字面上指代的多半是长江中下游以下的地区。但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域名词,因为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让这两个字更具有水气氤氲、文采风流的意蕴。江南有一股自然地清刚之气,如同书卷的白、米酒的薄、笔锋的韧、美人长发的柔、、、关于江南,我可以告诉你很多。可以从唐诗宋词里空灵曼妙的杏花春雨说起,可以从文人墨客梦里清新淡雅的栀子花开说起,可以从断桥上初春残雪的一点白说起,可以从石板上雨水浸透的几片青说起、、、而今天,我们要从一条悠长的雨巷说起。
三、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先听泛读,后自读。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或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
《再别康桥》
[教材分析]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终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难点:理解诗人选择意象的独特性
[教法方法]①诵读入境,欣赏诗意;②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从而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③提问设疑加自主探究,具体分析意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张欧陆风情的图片(放3张剑桥大学的图片给学生看)。这些图中的风景着实让我们着迷。这里呀,就是著名诗人徐志摩先生的母校——剑桥大学。1920年,25岁的诗人“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2年快乐的留学生活。1922年启程回国前夕,他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诗人重游母校,在回国途中写下了一首传世之作,那就是我们今天要来一起学习的诗歌《再别康桥》。(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鉴赏
(1)整体把握本诗意象及意境特点
师:下面,老师来将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同时思考诗中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想必康桥之美已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叫答并稍作评价):依依惜别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