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24张。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有详案约5740字。

  展开想象,诗意表达,撩起经典美文的面纱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乐成公立寄宿学校朱旭微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文言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整体感知。
  2、运用想象探究文中细节,想象桃源之“美、乐、奇、假”,体会陶渊明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的特点,体悟其社会理想。
  3、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为载体,引领学生品味、咂摸陶渊明“简洁而含蕴丰富”的语言。
  一、 导入新课:
  诗人流沙河在他的诗歌《理想》里这样写道:(投影,学生齐读)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过渡语:因为理想,人生有了希望;因为理想,人生拨云见日,看见了曙光。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理想的追求也不同。(投影)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过渡语:那么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什么?人们向往什么?(投影)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看一看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向往的理想社会。
  二、陶渊明
  过渡语:陶渊明,就是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投影)学生朗读: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曾做过几任小官。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险恶,终于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过着“躬耕僻野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桃花源记》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东晋统治者的征召,又拒绝同刘宋政权合作,并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看看陶渊明构想的理想社会。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
  过渡语:美文不厌百回读,《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美文。请大家拿起书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投影)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2)齐读,正音
  过渡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的重要性,多读就会明白文章的意思。刚才我们只读了两遍,大家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了吗?(没有)为了更快地了解文章大意我们就要借助工具书与注释。
 2、(投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处。
  (1)学生疏通文意,质疑;师生释疑
  (2)翻译句子,检测学习情况(投影)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不足为外人道也。
  (3)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过渡语:读文言文一定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
  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这里指妻子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借助工具书与注释,疏通了文意,为进一步阅读《桃花源记》扫清了障碍。现在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3、(投影)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学生回答,老师示例投影)
  示例:渔人偶入桃源,遇桃源中人,看到桃源人的生活,并受到款待,出来时“处处志之”,复寻未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