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小题,约12880字。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试题卷分I、II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I卷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机读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II卷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全部填写到专设答题卷上。
  3.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洁净,书写欠工整、卷面不整洁不清晰的酌情扣分。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试题卷自己保管。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绰约/泥淖巷子/巷道蠕动/孺子牛浑身解数/解甲归田
  B. 木讷/呐喊翩跹/悭吝镂空/露马脚潜移默化/潸然泪下
  C. 脸颊/狡黠颤抖/颤栗亲事/亲家母插科打诨/浑水摸鱼
  D. 殷红/胭脂艾蒿/竹篙试卷/国库券颐养天年/心旷神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视频希冀原生态荣膺桂冠
  B.提名践行录相机门庭若市
  C.剽悍凑和发祥地以德报怨
  D.观摩犄角水蒸气要言不繁
  3.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一次认识到,当你沉醉在远处飘渺虚幻风景的同时,可能自己也成了别人心中最美的风景。
  ②因为有政府的______支持,庞大的中国市场和超前的软件设计作后盾,所以我敢向微软叫板。
  ③医疗改革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给百姓一个_______,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A.不只 全力 许诺B.不只 鼎力 承诺
  C.不止 全力 承诺D.不止 鼎力 许诺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划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B.中国是一个拥有不少核电站的国家,我们应该结合国情,未雨绸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吸取教训,全面升级核安全保障监测措施。
  C.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苹果”。
  D.不墨守成规的阳光男孩刘路,22岁破解了世界性的数学难题,获批硕博连续,同时还享受学校多项资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的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中国首善”陈光标赴台湾高调捐赠的行为究竟是行善还是作秀,香港时事评论员赵嘉一对此的评价是肯定的。
  C.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D.2004年之前欧美国家几乎包揽了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电视信号制作权,在亚洲除了韩国和日本,其他国家很少能够插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小题。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蒋慧明
  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另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耻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文艺的雅俗之间,似乎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一旦越界,则很容易滑入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沼。这一点,从中国曲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实不难找到例证。可惜的是,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
  ⑤笔者认为,作为曲艺的从业者,理应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曲艺创演的实践中去,力争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选自《光明日报》2011-11-21)
  6.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雅俗共赏早已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文艺史上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
  B.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
  C.雅俗共赏的作品内容上具有生动活泼、大雅若俗的特点,形式上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点。
  D.真正优秀的经典曲艺作品,表现的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观众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被列入俗文化阵营的传统曲艺是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B.传统曲艺都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所有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C.文艺的雅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绝非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而是通俗、民俗和俚俗。
  D.当前的确有一些曲艺作品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一些观众不良趣味,陷入了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淖。
  8.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能传递给观众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不应受到偏见、歧视与冷落。
  B.一些曲艺作品的媚俗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众素质低下,趣味低俗,因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乃拯救通俗艺术的根本出路。
  C.曲艺工作者应该向大师侯宝林、周柏春等学习,力争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D.曲艺的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12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太子为江充所谮亡,久之,千秋上急变①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