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190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艳芳     审核者:李宝平  齐麟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一)以意逆志
  1、导入:
  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闺意献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A爱情诗  B闺怨诗  C行卷诗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
  (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
  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明确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认为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总结:“以意逆志”是指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是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4、课堂活动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说梦话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阅读“赏析示例”部分,找到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读解分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读一读
  1、诵读《长恨歌》全诗。
  2、阅读赏析文字。
  (1)找出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观点的。
  A、分析作品。按诗歌内容来分析和判断。结构、诗句、内容。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变,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
  ……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湘夫人》。
  教学步骤:
  一、读懂诗歌
  1、关于《九歌》
  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3、朗读全诗。
  要求先给生字注音。
  4、本诗译文:
  (一)、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担心约会失期。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