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分试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至六单元的内容。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1.这首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开头看似寻常,实则这七个字含量很大,是全篇的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
  2.如何赏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选取“回眸一笑”这一神情细节和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写出了杨贵妃的无比美貌。
  3.诗中借六军不发主要表达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诗句以替罪羊之死,委婉而含蓄地抨击了唐玄宗,余韵无穷。
  4.“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掩面”“回看”两个动作描写了皇上掩着脸,想救却救不了,回头看,泪中带血一起流干,摹写了玄宗的伤痛欲绝之状。
  二、语言运用
  5.根据文意,依照画线句的句式,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翻开古往今来的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答案:示例: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关心民间疾苦;读陆游、辛弃疾,你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6.(2011年高考四川卷)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句子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本题暗含了一个排比句,题目中又明确提出要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这就是考查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
  答案:(示例1)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示例2)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眸(móu)   粉黛(dài)   骊宫(lí)
  B.霓裳(shānɡ)  临邛(qiónɡ)  鼙鼓(pí)
  ……
  [学生用书 P14~P15]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这首诗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B.“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爱好音乐。
  C.“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解析:选B。好音:优美动听的鸟鸣。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他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
  ……
  [学生用书 P25]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段诗歌,完成1~4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中主要描写了春、江、花、月、夜共五种景物。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的“望相似”而来,自然地把笔触由上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下文的人生图像,引出下面的男女相思离愁别恨的描写。
  3.皎洁的月色引发了诗人怎样的联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发了作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遐想,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4.诗歌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内涵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歌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刘希夷所表达的是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的感慨,无奈、伤感之情浓厚。
  二、语言运用
  5.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增删个别字词)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形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
  ……
  [学生用书 P35~P36]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写出了天阴地湿、空气潮润,炊烟缓缓升起的情景,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和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3.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语言运用
  5.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
  [学生用书 P74]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胁迫
  解析:选C。速: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此言得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解析:选D。A.“非”前者译为“不是”,后者译为“没有”;B.“或”前者译为“有的人”,后者译为“或许”;C.“之”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助词。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解析:选C。 C.“再”指“两次”,“却”意思是“使……退却”。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