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55张,教案约3170字。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读课文2-6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