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60个字。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吸取历史教训,爱和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外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学习难点】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知识链接】
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2、关于罗布泊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浦海、盐泽、洛浦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背面注入。成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今有很多孤魂在此游荡,古丝绸之路上的枯骨到处皆是。有时路人就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因为是滴水成泉,很难找到泉眼……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市)的—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在罗布泊东部盐壳地上被发现时,机上人员全部死亡。本来是东西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谁也说不清楚。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警卫员骑马冲出重围而走失。1982年,地质队在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原若羌县南山区书记魏建英说:“他那颗金牙是在酒泉镶的,解放了酒泉后,我们比赛蓝球,他碰掉—颗门牙。当时曾派部队寻找,谁知他竟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外被发现。”
1976年7月3号,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9分队的—辆汽车在罗布泊以北给野外运送物资时失踪,后在鄯善县南沙山中找到。司机、司助,地质技术员全部渴死。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党和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大规模寻找没有结果。
1990年,哈密有七个人乘—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及嘎顺戈壁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地质队员在一陡坡下发现三具坐卧的干尸。汽车距死者30公里。其他4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一职工带领他的两个亲属乘一辆北京吉普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被新疆大自然旅行社探险家张葆华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尸体两具。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只外一人下落不明。死因也不明。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 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其死亡原因还是个谜。
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区时曾写道:“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自主预习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远眺(Tiào )庇护(bì )和煦(xù)
吞噬(shì)罗布泊(pō)裸露(luǒ )(lù)
干涸(hé )荡漾(yàng )萧瑟(sè)
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并吞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三、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神秘的沙漠,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泊是美丽的绿洲,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塔里林河改道和四盲,除了罗布泊外,还有青海湖、月牙泉等地都需要救。
四.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真实,另一个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