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作品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诗歌的意境,从而掌握欣赏诗歌作品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特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使学生掌握阅读欣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
3.情感目标:
(1)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通过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吟诵、品读、合作、探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大家说说这说的是谁?对,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让同学们了解了一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精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析一首词的基本步骤之一)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师范读正音,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出示词语以及字音)
3.朗诵技巧提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