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孔 乙 己

蚌埠实验学校   周 奎

设计思想
本文虽篇幅不长,但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手法,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及写作能力均有裨益。而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意味,则应在学生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探究研讨,教师应适应点拔、讲述。同时,本文内容丰富,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教学中要敢于取舍,以突出重点。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用“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探讨人物形象所提示的社会意义,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激发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进而提示作品主题的手法;
2.学习小说语言的精练、深刻、含蓄。
教学难点
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研讨,教师适当讲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典型环境的作用;
2.熟悉课文,理清情节,初步感知孔乙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笑”是个颇能唤起人温馨感觉的词。孩子的笑天真无邪,老人的笑从容坦荡;同学的笑意味着友善,老师的笑流露出鼓励,而父母的笑更多包含了怜爱。笑,能融化坚冰;笑,能使心灵贴得更近。可是,我们也知道,笑并不都代表着善意,笑有时也如寒冬的狂风,伤人的利箭。今天,我们就来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在笑声中表现苦人儿——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
二、学生交流
1.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阔绰(chuò) 羼水(chàn) 不屑置辩(xiè)  附和(hè)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门槛(kǎn)
(2)理解下列词义:
不屑置辩    颓唐    间或
2.交流资料: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使青年一代不再受封建教育的毒害,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系列小说和杂文,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进行了猛烈抨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