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80字。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一、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二、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三、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的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四、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学难点:
  一、 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二、 借助关键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从《背影》导入,板书课题。
  二、 背景简介:本文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 让学生听示范朗读磁带,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相应指导:正确、清楚、流畅,节奏恰当,语调抑扬顿挫,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正音(可选两个学生注音) 
  乘 凉    煤 屑    踱 着    点 缀    颤 动    霎 时    敛 裾    媛 女
  五、分析课文。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为何“颇不宁静”?这句话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见书)
  明确: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震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文首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有“不宁静”方求“排遣”,才想起荷塘,引起下文。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3、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我悄悄的披着大衫,带上门出去。
  明确:“拍”、“哼”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真切的再现生活,很传神。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