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6题,约5570字。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抽考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Ⅰ卷  阅读题(共52分)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王维《鸟鸣涧》的“桂花”
  《鸟鸣涧》为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其一。近代对首句“人闲桂花落”中的“桂花”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月光,一说为实景。
  朱东润解释为:“古代神话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桂花,即月华。花、华字同。”月桂之说,自汉晋以来即已有之。后世以桂花代指月光,到唐时更已成为诗人惯用的典故。然综观全诗,若首句“桂花”即指“月光”,颔联之“月出”如何能“惊山鸟”?且首句即言月落而后又云“月出”,岂不荒谬?
  或云“桂花”即实景之桂花。多以诗中“桂花”为春桂,或为冬日发花之桂而春深花落。但有考证:“桂有多种,有春季开花的,有四季开花的,但都只生长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岭南以北,长江、黄河流域,都只生长八九月盛开的秋桂。”
  其实,诗人创作时所见为何物,诗人于诗中所言为何物,是两个虽有联系却又不可完全等同的问题,因为诗歌毕竟是文学创作。《楚辞•招隐士》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以桂树的丛生繁茂写隐居处的幽深静谧。自此之后,桂树便具有了象征隐逸的意义。唐代诗人也多用桂树、桂丛来意指隐居之地或是自己的隐逸之志。最有名的要数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诗句:“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诗中,诗人以扬雄仕宦不利转而发愤著书自比,而后以桂花相伴抒怀。
  唐代宗称王维诗“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虽是溢美之词,但也并非全无缘故。王维常融楚辞语入诗,信手拈来而不落斧凿之痕,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第一卷几乎全为骚体诗。借芳草以言志是楚辞的一大特色,王右丞袭用其法点染隐居生活,如:
  《戏题辋川别业》“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梢(披)云从更长。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即借鉴了楚辞的表现手法。而《九歌•湘君》“采辟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之句,又被王维借用于《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点染出于一切境上不生忧愁悲喜之情及不粘不着、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的禅境。
  由是观之,花落夜中却为人所感,指向的是人心之禅定、环境之寂静;而桂花则暗示“人闲”之原因,它原本就是与隐士生活相关的意象,用在这里极其自然。
  1.下列对文中“桂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中将桂花作为月光的代称起源于汉晋时期,延续到唐代,这一典故更是司空见惯。
  B.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借桂花的典故,寄托了自己不遇于时的愤慨寂寞之感和自我宽解之意
  C.我国唐代诗人将桂花作为实景写入诗中时,大多选用春桂,或选用冬日发花而春深花落的桂花。。
  D.王维《辛夷坞》以桂花点染出于一切境上不生忧愁悲喜之情,营造出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的禅境。
  2.下列关于“月光”说和“实景”说的阐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虽然说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言之物与其创作时的所见之物之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但是“实景”说在本质上并没有违背文学创作的规律。
  B.从生活逻辑上看,在《鸟鸣涧》中,如果桂花就是指“月光”,那么山鸟应该已经适应了月出的现象,所以“月出惊山鸟”的景象不能成立。
  C.从“夜静春山空”一句中表示时令的词语“春”可知,如果《鸟鸣涧》中的桂花是当时实景的反映,那就只能是春季开花的桂花,而非秋桂。
  D.在唐代,在作品中用桂花代指月光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鸟鸣涧》中的桂花即指“月光”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文对“人闲桂花落”的“桂花”列举了三种理解:月华,实物桂花,象征隐逸。
  B.作者认为这里的桂花就是喻示禅定、寂静的隐士生活的意象。
  C.自唐以来,诗人们用桂树、桂丛来意指隐居之地或是自己的隐逸之志。
  D.桂花暗示“人闲”之原因,是它原本就与隐士生活相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7 题。 (23分)
  吾师任继愈
  赖永海
  1978年, 国家实行新的学位制度, 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我有幸成为任继愈先生的弟子之一。
  我在报考研究生时, 征求了一位老师的意见, 他很诚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 任先生是大家, 能考上他的研究生, 当然是再好不过, 但正因为他是大家, 要考上难度相对会大一些, 这一点要有精神准备; 第二  听说任先生眼睛不太好, 加之事务十分繁忙, 考取之后可以得到先生多少具体指导不太好说。但我还是坚持原先的想法, 报考了。也许是命运之神关照, 我有幸被录取了。
  在读3年, 先生为我们开设了“佛教概论”等多门课程。先生上课之认真、严谨, 出乎我的意料。我后来走上佛教研究之路, 完全得益于先生的启蒙、点化。
  毛主席曾称赞任先生是“凤毛麟角”, 应该说主要是称赞其具有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先生指导研究生, 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路和方法的训练。不管是理论的训练还是资料的准备, 都得下“硬工夫”, 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如果说硕士生阶段我对先生的“传道授业”还停留在 一般性的感受上, 那么, 到了博士生阶段, 我的感受就从“一般”上升到了“具体”。我是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 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中国佛性论》, 全文近30万字。 1985 年还没用电脑写作, 我的论文是用每页300字的稿纸写成的, 近1000页。先生的眼睛不太好当我把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