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有教学设计,约2920个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诗歌。
2、 体会诗歌丰富而深邃的意境。
3、 理解分析诗人形象,进一步认识杜甫。
二、 教学过程
1、 导入:这节课上,我主要是带大家再次去拜访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杜甫。
公元712年,初唐诗人杜审言家里添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孙子,这就是杜甫。他从小就在的优越环境里长大,他也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很快便闻名乡里。
公元736年,诗人意气风发来到泰山脚下,满怀豪情的唱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正当这样一个才俊想要一展才华时,突然一场时事的风雨袭击了唐朝大地,这就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初临乱世的杜甫望着长安城,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后来的颠沛流离中,他看到官兵捉人,只听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些让一个内心里对这个社会充满幻想,要赈世济民的人受到了沉重打击。
公元759年,年已49岁的他漂泊到四川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建起了一座茅屋,用以安身。后来战乱平定之后,他有机会回长安,然而经历乱世的他,已贫病交加,最终客死在洞庭湖上的一叶小舟。
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诗人杜甫的命运如何?
生活如此苦难的杜甫,为什么能成为万世敬仰的“诗圣”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个生活镜头,并从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P20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已布置大家预习过了,我请一位同学先给我们试读一下,其余同学注意听,看读得是否正确。
补充注意读音,让学生把投影的字词读音读一遍。然后齐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在字音停顿等方面已读得很好了,但是有人说啊,你要读到涕泪满襟,才说明你读懂了诗意,读懂了杜甫。从刚刚地朗读来看,我们还没真正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首诗的意境。
老师细读这首诗时,发现它的1、2、3节正好是三组镜头,我们先来体会第一组镜头,我想先请一名同学朗读一下第一组镜头,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从这组镜头中可以看出秋风有着怎样的特点?(板书:秋风)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风势之大的?
如果我们要拍摄这组镜头,而且你就是导演,这时大家都已经看到屋顶上的茅草被风吹走了,那么根据诗歌第1节内容,这时你安排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在秋风中追着茅草,眼睁睁地看着茅草随风乱飞……)
你觉得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焦急、悲凉、无奈……)
好不容易有个安身之处,就这样被破坏了,分析体会到这里,我觉得“秋风破屋”这个短语特适合做这个画面的标题。屋子破了得修补,可怜的诗人好容易看到一些飘到地上的茅草,马上就能抓到了,可是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一群顽童,抱着茅草就跑。)
是的,接下来的画面竟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自叹息”(老师朗读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