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孔乙己
鲁迅
[教学目标]
1.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2.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3.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批判
[教学设想]
1.重点:人物形象、主题
2.难点:对主题的理解、构思
3.安排三课时(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乙己是真名吗?为什么他读了一辈子书连个名字都没有?
二.学习目标
1.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2.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3.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批判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们民主革命的一位不屈斗士。他一生以昂扬的斗志去唤醒民众的觉醒,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本文选自《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短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四.关于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
五.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揭开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实,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六.自学指导
速读,了解故事梗概
最能表现孔乙己性格特征的是哪一句?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孔乙己的形象?在文中画出,并分析其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