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140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肥三十中 程立鑫
【教学目标】
1. 了解律诗的特点;
2. 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在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读诗诵诗训练;
4.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把握。
【教材分析】
1.《杜甫诗三首》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而单元第二篇,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唐诗。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反应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三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写景或怀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2.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 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 生的苦难和穷困 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 其中
3.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此间创作了四十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三首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4.《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写此诗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5.《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分别咏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3.《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学情分析】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 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学生对唐诗的知晓度非常高,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对“诗圣”的杜甫也是非常熟悉。可以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自读体会。
2.不少同学在学习古诗时只重背诵,不注意对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鉴赏古诗,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课标依据】
1.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