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30个字。
《散步》相关资料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一、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师。中国作协会员。已有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发表。曾获全国庄重文学奖;地方文学奖项若干。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
二、写作背景
《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曾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莫怀戚)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三、整体把握
课文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渐次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四、语言积累
1.生字注音
熬(áo) 歧(qí) 粼粼(lín) 嫩(nèn) 霎(shà)
2.多音字辨析
(sàn)散步(pū)铺床
散铺
(sǎn)散漫(pù)当铺
3.词语解释
【熬】忍受,艰苦支持。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中是使儿子受委屈。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五、中心思想
《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经过,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相关资料
1.二十年后说《散步》(莫怀戚)
写《散步》,迄今已逾20年了,那时我父亲病故,伺候了他多年的母亲该是轻松解放了吧,却反倒出现各种不适。我有个弟弟是学医的,悄悄说这是丧偶综合症,最需要亲人的陪伴。
那是一次真实的散步,就是陪伴。
那时我初初对于“上有老,下有小”有了体会。那种青壮生命里德责任,沉甸甸地分明起来了。青壮好生命,不能只属于自己——不用多说,但凡中国人,自然有这种感觉。
文中,孩子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当时有这事。三个大人都笑,觉得孩子很聪明,小小年纪就会归纳,长大还不成了哲学家!
但这一声叫唤也让我内心激动。后来写《散步》,跟这个有直接的关系。
有一天中午,下了班,等朋友来吃饭,顺手抓过纸笔,一气呵成。半个多小时吧,哪里想到后来会成为课文,全国法定学习!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品析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计一)1985年的初春,南方的原野,作者全家三辈四口人在散步。后来,作家在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柯尔特先生赞赏,敬老爱幼足“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引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一个在发达国度的人,为什么对“敬老爱幼”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却如获至宝、津津乐道?这使作者莫怀戚感慨不已,欲罢不能,于是《散步》便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让我们亲近《散步》这篇美文,体会文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设计二)什么是亲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故事:
①夕阳西下,父亲与三岁的儿子在散步,儿子举着红彤彤的大苹果让父亲削,可父亲忘记了带水果刀。于是,肥胖的父亲蹲下来,手捧苹果,开始了那漫长而感人的动作——帮儿子啃苹果。
②几年前,母亲送我到车站,我的旅行包的拎带突然断了,眼看就到发车时间,我母亲这时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替我把旅行包紧紧系牢。我不知道她没有裤腰带是怎么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作家陈傻子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的是母亲的这根裤腰带。
(设计三)如果说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未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深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