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930个字。
《女娲造人》相关资料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一、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四川省新繁县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文学常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四、语言积累
1.生字注音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揉(róu) 掘起(jué)
2.形近字辨析
蓬勃(péng)枯藤(téng)延伸(yán)
乌篷船(péng)腾空(téng)朝廷(tíng)
3.词语解释
【蓬勃】繁荣,旺盛。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
【气概】在对待严重问题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绵延】延续不断。
五、中心思想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六、相关资料
1.《女娲造人》的对话型赏析(李莉)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钱理群先生曾经这样说过:“通过书籍,我们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克服了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 在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里, 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 与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 与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精神的对话。”在语文课堂上, 只有把自己作为融注于内的对话者, 才能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领悟文中的奥妙,体会文中的情思, 涤荡自己的心灵。因此, 让我们穿越时空, 用对话的思路引导学生赏析袁珂先生的《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教学难点:
分析女娲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家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小草为什么“一岁一枯荣”……那么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人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走进前人奇特瑰丽的想象世界。
(设计二)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女娲造人》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设计三)播放两段动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教师提问:还知道与女娲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