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70字。
《热爱生命》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语文录像课评选一等奖第一名(银川)
执教/于小峰观察/马建荣
【课例实录】
(多媒体投影:佘艳之墓,佘艳头像。我来过,我很乖。1996.11.30.——2005.8.22.)
师:幻灯片中的这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佘艳,是个孤儿,又身患绝症。可她却自愿放弃治疗,把全世界华人捐给她的五十四万元分成七份,分给了七个正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小朋友。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只有六个字:我来过,我很乖。一个年仅八岁的小女孩,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她短暂的生命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和感动。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思索,共同走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热爱生命》。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51页,放声自由朗诵。
(学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大家初读课文,熟悉了文章内容。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诵课文,帮助大家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范读)
师:文章的题目是“热爱生命”,为什么从“度日”谈起?
生:我觉得“生命”这个话题太大了,太深奥。如果直接在开篇提出来,很抽象,不容易理解。从“度日”谈起,每个人都有具体的感受,显得熟悉、浅显、亲切。
师:文中除了提到“我”对生命的态度,还提及了哪两类人?
生: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生:哲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师:三种迥然不同的生命观,作者运用对比,就是想凸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既然作者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在第3段开头却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生:生之本质在于死。
师:什么叫做“生之本质在于死”?
生:我认为这里的“本质”就是结果,人固有一死,死亡是必然的。
生:人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一遭,他最后的结局总是要死亡的。我认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过程。经历过死亡,才算拥有完整的生命。
师: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作为个体的生命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人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
师:可是哲人和糊涂人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认为生命中的一切精彩、辉煌瞬息间都会烟消云散,所以他们才对生命抱有消极的、悲观的、虚无的,乃至厌世的态度。
师:你倾向于哪种生活态度?为什么?
生:生活是一个过程,人活着不是为了等待面临死亡那一刻的恐惧,而应该活出一种过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