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课时,约6000字)
林黛玉进贾府
饶平师范实验中学 林奕群
教学目的:1.走进红楼,解读红楼梦
2.评析人物,学习写法
3.品味语言,写作延伸
教学重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形象以及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想:1.选文仅是《红楼梦》中精彩的一笔,但不足以管见作品的全貌,尤其在人物性格的展现上,选文只是个契子,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性的复杂性,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地立体丰满。学习本文,意在打开解读作品的窗口,让学生由此走进红楼,感受并思考形形色色的红楼之梦。
2.作为小说单元中的一篇,教学重点应立足于小说单元的目的要求上,因此教学中要体现小说的阅读鉴赏要求,具体落实在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品味、分析、鉴赏和学习上。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和评析,要立足于选文,选文之外的情节,可以作为延伸阅读交流的材料,不宜作为本文人物分析的依据。
3.品味小说语言是解读小说积累语汇加强语感的一把钥匙,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品味语言,交流体会,结合随笔、札记的写作训练,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4.第一课时整体把握课文,梳理选文的情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主要地点和人物,概括事件。再演着林黛玉进贾府的线路,领略贾府的气派,感受贾府的繁文缛节,体味小说的环境。第二、三课时评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表现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并总结课文,布置延伸阅读写作的作业。
课时方案:
第一课时
要点:1.众说纷纭《红楼梦》
2.梳理课文主要情节
3.感受贾府环境
过程:
一、 导入:你读过《红楼梦》吗?你喜欢《红楼梦》吗?对于读过《红楼梦》的人,你希望跟他探讨交流的话题是什么?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著排行榜》(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评价《红楼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具有极其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传统的文学史都把它看作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随之而生的还有“红学”。《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的故事与作者有什么关系?《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你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有人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掘墓人,又有人说把掘墓的重任交给贾宝玉未免天真可笑。《红楼梦》有很多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梦》,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成为大家打开“红楼”的窗口,进入红楼,领略五光十色的红楼梦。
二、 阅读课文,梳理情节
1. 解题:标题《林黛玉进贾府》交代了什么?——人物、环境、事件
2. 快速阅读课文,圈点人物及活动的主要场所,概括主要事件。
途经宁国府[1]-进入荣国府[2] -正房上房,拜见外祖母, 见过王熙凤[3] -邢夫人家, 见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分析
过程:一、王熙凤
课文如何刻画王熙凤?你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如何?
课文正面从出场、肖像、见黛玉的言行(赞与问、哭与笑)、回王夫人四个方面,侧面从林黛玉的见闻感受来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出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身份特殊,地位很高
肖像:服饰——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裙边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
第三课时
要点:总结课文,品味语言
过程:一、总结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 写作特点:(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