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10字,附有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襄州区四中 李杰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上得枯燥乏味。因此,多读,让学生自己讨论是可取的办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很丰富,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本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多讨论,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五、课型 自读课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导入
1、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猜四种昆虫)谜底: 、 、 、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