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80个字。
文本解读新思考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
一、把握一个原则,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说工具性就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而谈人文性,就注重了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能兼顾语文学科的两个特点,注重工具性则会在备课中过多关注语言及文本存在的形式,注重人文性则会在备课中更关注内容,深度的备课和文本解读应该是兼容了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课”走偏锋。
二、确定一个标准:准确、深刻、独到。
如何做到准确解读文本?首先,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作者为什么写。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其次,站在编者的角度,考虑编者为什么编选。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按主题划分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把文本放入单元教学内容中去考虑,可以更准确地触摸到文本的教学方向。再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可学些什么。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怎样?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教什么?只有这种换个角度看文本的解读,才可以给课堂教学目标更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