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80字。

  平 度 市 普 通 高 中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序号:                  授课日期:   2013年     月         日(第   周)
  课   题 登高  锦瑟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感情内涵,品味诗歌意境。
  3、学习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感情内涵,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引导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及内容 学生活动
  《登高》赏析
  导入:   
  一、 初读
  要求:
  ①结合注释,解决字词障碍。
  ②根据诗文,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
  ③表达诵读过程中的感悟。
  掌握:
  1、重点字音,字形。
  渚(   )清       潦(     )倒
  五十弦(   )     惘(      )然
  猿(    )哀     萧萧(  )(  )下
  常(    )客     繁霜(    )鬓  
  2、重点注释
  渚:           飞回:             百年:        
  苦恨:           潦倒:            新停:      
  无端:          华年:           惘然  :
  四、品读,赏析,领悟
  《登高》鉴赏:
  1、解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乎都是在贫困和漂泊流浪的状况中度过。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年他大约五十六岁,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漂泊到夔洲一带,重阳登高,面对肃杀秋景,有感于怀,遂提笔写下这一首七律。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学生诵读
  思考一:前、后两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联写登高见闻,后两联抒情。
  思考二:首联、颔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明确:
  ①围绕四周的特定环境,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意境极雄浑高远。然而,一个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画面增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