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50个字。
《桥之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设想。
首先谈谈教材
《桥之美》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
《桥之美》是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他以独特的视角,从桥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上去品味桥的美感。全文围绕这一点,设置具体实例加以说明,运用了大量描写性语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还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科技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并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八年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于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而《桥之美》这篇小品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里。
2、品味小品文富有个性的语言,区分科普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
3、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小品文富有个性的语言;教学难点为: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二、说教法
新课程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必须服务于学,教师的要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气氛,并相机给予指导和启发。为此,我将选择情境激趣法,问题导引法,语境解读法,比较阅读法来组织教学。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叶圣陶老先生也提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的。学生通过前一课规范说明文的学习,对阅读说明性的文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讨论法,涵咏品评法进行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桥之美》是自读课文,我将用一课时完成,通过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后寻美”四个环节层层递进。
(一)情境导入
我将播放有关卢沟桥、赵州桥、风雨桥等色彩柔和的图片,让学生表达观看的感受,以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这遵循的是学生的学习心理,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对桥之美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为文章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导入之后,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学会在关键的地方作记号。课件出示思考的内容:
(1)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的美,作者主要举了哪几个例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吧,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就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小品文的能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