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30字。北京市精品课程评比一等奖作品。
《离骚》教学设计
海淀区 北京一零一中学 田圆
课 题 《离骚》
教 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2版 2011年6月第5次印刷
指导思想
与
理论依据 一、《课标》依据
1.本课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2.本课以《课标》 “课程目标”中“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的相关要求为理论依据。
①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②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③与文本展开对话。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④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3.本课努力落实《课标》中针对必修模块“阅读与鉴赏”提出的相关要求:
强调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强调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构建人的精神世界。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4.同时教师备课也从《课标》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建议出发:
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②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③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