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42个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杭州青春中学 金铃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二、略读课文,概述内容情感。
1、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个怎样的地方,并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触。
罗布泊过去是水草丰美的湖泊,如今却是可怕死寂的沙漠,正如文章的标题——消逝的仙湖。感触:痛心、遗憾、惋惜、愤慨等等。
展示图片: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罗布泊,‘泊’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啊!”(反复朗读,读出痛惜之情。)强调了“三点水”:罗布泊之所以得名,和“三点水”有关,它的繁荣美丽,和“三点水”有关,它的荒凉恐怖,和“三点水”的消失有关。强调了“三点水”,就突出了作者的痛心疾首!
三、研读课文,感受忧患意识。
1、有水和缺水的“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那里去的人感受有何不同?这里的水究竟到哪里去了?
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1)环境:过去:遍地绿色,金色麦浪,湖水如镜,河流清澈
如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夏季温度高达70度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反复强调“站在罗布泊边缘”一句,强化了目睹的惨状,也令人痛心而沉重。
(2)植物:过去:绿树环绕,胡杨丛生
如今:没有一棵草,胡杨干枯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3)动物:过去:牛马成群,野鸭玩耍,小鸟歌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