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小题,约1047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考试时间:2014年元月20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绣闼(tà) 蟊(máo)贼 罪愆(qiān) 燕侣莺俦(cóu)
B.戕(qiāng)害 蜷缩(quán) 罗绮(qí) 繁文缛(rù)节
C.凝噎(yē) 璇(xián)玑 脚镣(liào) 前合后偃(yǎn)
D.蹩(bié)进 勖勉(xù) 棕榈(lǘ) 鳏(guān)寡孤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印玺 嗣位 雕梁画栋 良晨美景
B.国萃 斑斓 沸反盈天 桀骜不驯
C.婆娑 恓惶 咀嚼赏鉴 负屈衔冤
D.落寞 辞藻 玉簪螺髻 稍纵及逝
3、选出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改善,玉器收藏的 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 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 的局面。
A.风俗 蒙骗 进而 鱼龙混杂 B.风俗 诱骗 进而 鱼目混珠
C.风气 蒙骗 因而 鱼目混珠 D.风气 诱骗 因而 鱼龙混杂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以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B.在《中国好声音》中,华少在一分钟内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因为超快语速而被称为“中国好舌头”,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C.在我们日常写作中,用词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费解难懂。
D.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土采取任何单方面措施都是非法的、无效的,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所谓“国有化”强化其非法立场的图谋注定是徒劳的,白费力气的。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B.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子弟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C.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者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丑恶现象和资本家的伪善本质,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D.短篇小说《骑桶者》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代表作品有《变形记》《审判》《城堡》等,他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入的精神困惑”。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人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