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10个字。
《浪之歌》教学实录
王 君
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四川省优秀班主任;第三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
(对于《浪之歌》,我最初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但在教学的开启阶段,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比较有意思的语言咀嚼课。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1: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一句,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2: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地方。我认为结尾句用上“工作”一词,其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
生1: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2:如果要表达神圣的话,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3: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
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东西方文化的差距,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思想水准以及时代背景都可能对翻译造成影响,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新的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生1: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这不合逻辑。
师:有意思,改改。
生1: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2: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生3: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感慨。
师:同意大家的意见。王老师还觉得“爱情”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而“空气”却是比较具体的意象,前后两句对应不起来,改成“时空”确实要好些。
生1:紧接着的下面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2: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太少了吧?
生3: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