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秋水》学案教案一体化
李中亚
学习思考目标:
1.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有关文言句式的特点。
2. 正确理解文言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培养文言语感。
3.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的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4. 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思想,了解《庄子》的说理特点,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文笔汪洋恣肆。
基础要点扫描啊:
1. 字音识记: 泾(jīng)流,通“径” 涘(sì) 渚(zhǔ)崖 殆(daì)辩通“辨”
2.文言实词:
⑴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⑵ 始:①才,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②与“终”相对,如“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③当初,在最初的时候,如“始吾弗信”。
⑶ 少:①动词,小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②稍稍,稍微,如“少益嗜食,和于身也”;成语有“少安毋躁”
⑷ 轻:①动词,轻视,如“而轻伯夷之义者”②轻快,轻便,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⑸ 殆:①危险,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假借为“怠”,懒惰,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大概,几乎,如“殆有神助也”《项脊轩志》
3. 文言虚词:
⑴ 之: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之”,如“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结构助词,用于倒装句的主谓之间,表示主谓倒装,如“我之谓也”④代词,指话语,如“野语有之曰”
⑵ 且:①发语词,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②暂且,姑且,如“存者且偷去,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将近,几乎,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 一词多义:
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闻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学识,学问)
5. 古今异义:
⑴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方位词,东边。
⑵面目:古,面部,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⑶至于:古,到了,到达,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今,表示另提一事。
⑷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⑸穷:古,尽,如“子之难穷也”,今,贫穷。
⑹北海:古,北方的大海,指东海北部,如“顺流而行,至于北海”;今,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6. 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向着东方)
②名词作状语 如“顺流东行”(向东)
秋水时至(按时)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顺流而东行”(秋水,黄河之水)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见闻,学问)
7. 文言句式 :
⑴“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莫己若者”即:“莫若己者”
⑵“长见笑与大方之家矣” 被动句 “见…于…”式 ,“被大方之家笑”
⑶“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判断句 “…者…也”式 ,即“…,是…”。
固定格式: